第44章 李白:小伙伴的官职都没我高(2 / 2)

所以他是被当成渣男记了千年吗?

他突然有点酸了。明明是好基友,差别怎么这么大?

这时他突然听到:【之前说了白居易有一个好朋友叫做元稹,元稹当时在

贫困县达州当官,政绩不错,深受当地人民爱戴。

在当地有元稹的纪念馆,还有元九登高节这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九全城,全城的老幼去登高望远。

元稹在家里排行第九,所以叫元九。

有诗人说:“达外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凤凰游!”

这对好兄弟政绩都不错。】

元稹:“!!”

元稹嘴角疯狂上扬:"看来也不是只有白兄在未来被百姓铭记,在下也勉强能占据一席之地。"

比起白居易,元稹对功名利禄的渴-望更重,不然后来也不会卷入党争之中。

如今天幕的一席话让元稹心神震颤,突然有点理解白居易的精神世界了。

只要你为当地百姓做好事,他们就能铭记你一辈子,甚至一千年。这是一群多么淳朴的百姓啊!

不知不觉中,元稹的人生追求也有了些许改变。

白行简听到元稹都这么被铭记,心里羡慕极了,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青史留名?他的哪部小说会名传千古?

天幕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突然说:【对了,白居易有个弟弟叫做白行简。这位可不得了,他最出名的是特别会写有颜色的文章。】

白行简:“???”

他写了那么多戏剧和小说,后世人一个不看,只记得他会写那方面的文章?

三个人里面,只有他名声最奇葩?

白居易无语凝噎,不忍直视,左顾右盼,望天长叹。弟弟未来居然真的靠这个出名了,白家的家风还保得住吗……

唉,他怎么有这么个弟弟!!!

不得不说,白居易被杭州百姓铭记的事情,让无数人心生触动。

绝大部分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不至于沦落在时间的风沙里,被人遗忘。

马斯洛心理需求分为五个等级,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绝大多数人的最高追求都是获得尊重和实现梦想啊。

白居易的例子成了最好的广告,比上官耳提面命的效果好得多。

一时间,很多官员的干劲都变强了,争着找活干。

/>【后来,白居易又经过几次调任,最后来到洛阳。洛阳的官场氛围没有长安风起云涌,白居易在这里待得还挺开心,可是心里也还想建功立业。

谁知道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宫中爆发了甘露之变。

新上位的唐文宗想搞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搞死。宦官发动大清洗,连宰相都被杀了。

白居易一看,太惨了,惨得他都说不出来话。

他百感交集,写了一首诗:“麒麟作脯龙为馥,何似泥中曳尾龟?”

麒麟和龙因为太珍贵所以被杀了吃,我是个缩头乌龟,但是保住了性命。

从此,他无心仕途。新上任的皇上想重用他,毕竟他政绩好名气高,还有比这更好的人选吗?

白居易升任太子的老师,这可是正二品的官职。在整个大唐的诗人圈里,白居易能位列前三甲!

可白居易决定激流勇退。他婉拒了皇上的热情,选择退休。

他的好朋友元稹则是卷入了党派争斗,无法自拔。白居易劝他,他也不听。

没过几年,一生的好朋友元稹去世了。

白居易非常长寿,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朋友。

白居易亲手给他撰写墓志铭,并把得来的钱财,全部捐给了寺庙。

晚年,他在洛阳香山开老人集会,邀请刘禹锡那些退休的文人来看风景。这种老人聚会怡然自得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白居易孩子很少,而且大多天折,一生无子,后来过继弟弟的孩子。

他晚年笃信佛教,号称香山居士。

845年,七十五岁的白居易过世,谥号“文”。

唐宣宗李忱早就仰慕他的才华,称他为诗仙:"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的谥号一经爆出,惊爆整个大唐,那些诗人受到的震动尤甚。

“文”是文官最高的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无数文官,做梦都想要这个东西。

整个大唐只有两位文公,一个是韩愈,一个是白居易。

/>文采比白居易好的没有他官运享通。官运比他好的,文采又没有他好。

无数诗人,心里羡慕又嫉妒,白居易怎么这么全能,命怎么这么好?居然还能让皇上亲自写诗来悼念!

整个大唐有这种待遇的人寥寥无几。就算后来大唐已经衰落,不算监世大唐了,可那也是至尊的皇上啊!

尤其是杜牧,简直酸得要命。他最多只做到了四品官,白居易最后居然做到了二品,太气人了!

可转念想想,白居易情商高,在哪都混得开。再说了,他位居高位,却不贪恋浮华,面对漩涡能够急流勇退,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李白也羡慕极了,他做过三年的翰林侍诏,这是六品的官职,和白居易相比差远了。

不过他转念一想,心情好转起来。

他细数自己的朋友,孟浩然没有品级,王昌龄也就八品。

他的六品官已经算是顶级了,几乎没什么人能超过自己,而且六品只是起点,他将来说不定会更高。李白自信地想。

高适非常惆怅:"我都四十多岁了,还没有考中进士,真羡慕你。年纪轻轻,前途不可限量,超过了无数人。”

他们俩是在一场宴会上认识的,两人身份地位差别非常大。

李白却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觉得他的性格不错,文采也好,便交了这个朋友。

李白安慰他:"啊,没事,当个白身也不错,孟夫子也没有考上进士,还不是名满天下?"

高适有些难过:"唉,好男儿应该建功立业,我也不例外。"

孟浩然之所以是白身,是因为他不想当官吗?是他做不到啊!孟浩然几次科举都失败了。

李白略微思忖,开朗地笑笑:"等我以后回长安,看看能不能升官。到时候有机会的话,一定提携你!”

他倒也不是在说客套话,他感觉高适这个小伙伴非常不错,品性很好,只是没有上升的机会。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会帮忙的。

高适非常感动,他家境清贫,生活潦倒,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有活出个人样来,可李白已经是超级大明星了。李白愿意捞他,简直太好了。

“多谢太白兄!”

此时的李白并不

知道,自己并不能升职。

反而自己想照顾的小伙伴居然能成为大唐唯一一个封侯的诗人。

不是高适求着他提携,而是他请求高适帮帮忙。

“他真的信佛教了,你们俩还挺像的。”裴迪哑然失笑,试图转移话题:“这个谥号……”

他之前可说了,白居易如果信教,他当场就把筷子吃下去。

白居易跟王维太像了。两人都是少年天才,都体面地进了官场,体面地出来了,官位都很不错。

王维妻子难产之后没有再娶妻,一生没有孩子,白居易晚婚晚育,也一生无子,而且他们同样笃信佛教。

王维知道裴迪在想什么,露-出微笑,没有追究:“这个谥号确实好,一般人拿不到,我不及他。"

古青青说完白居易的一生,语气放松不少,进入杂谈时间。

【现在有人说,白居易很多讽喻诗其实细思极恐,尤其是那一首《观义》。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这一句话或许让无数统治阶级为之羞愧。

它一定程度上质疑了封建帝制的不合理性。统治阶级没有从事农活,一直统治和奴役底层农民,这合理吗?

自己虽然是个官员,但未来会不会一步步沦为捡麦穗的妇女?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白居易觉得不合理,所以非常羞愧。冥冥之间,他对这种生来就有的社会运作模式而感到迷惑不解,所以发出了这一句灵魂拷问。】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有识之士身心震颤,立刻低下头颅,品读白居易的诗,越读越觉得惊骇。

白居易好像的确不仅自己觉得愧疚,也为整个士大夫群体而感到愧疚。

扶苏处在这个时代,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皇帝治理言员,言员治理百姓,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为此感到愧疚,实在有点大逆不道。

秦始皇却蓦然睁开眼睛:“是吗?朕是第一个皇帝,从前连皇帝都没有。”

r />

未来的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

扶苏瞬间冒出了和白居易一样的疑问。

秦始皇隐隐有了预感,早在大幕说什么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时候,他就有了这种感觉————未来有国君吗?

【白居易不仅用平等的态度来看捡麦穗的妇女、看卖炭翁,在《琵琶行》里面也不例外。大部分诗人顶多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把皇上比成男子,写点闺怨诗发发牢骚。

白居易却不是,他甚至把自己和乐女来比较,把自己的身份放得特别低。他感觉士大夫都不像皇帝的老婆,顶多像皇帝养的歌姬,招之即来,呼之即去。】

像白居易这样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定位的人,可不多。

白居易的一席话,再配上天幕的解读,让无数士大夫震惊,他们怎么可能是皇上养的歌女呢?他们怎么可能如此低贱?

他们想反驳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虽然说上去不好听,可他们的命运在皇上面前确实和歌女一样,如同无根浮萍。

很多人无力地坐在地上,回味着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的诗词内核实在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司马迁叹息,在心中默默说:“士大夫看起来风光,不过是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太

纪晓岚捂着胸口,感觉扎心了。

他还记得那一天他想劝谏乾隆帝,结果乾隆帝却骂。

“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他想跟皇上谈国事,陛下却说他是歌女,尴尬啊!

接下来天幕说:【白居易觉得士大夫压榨百姓不合理,又觉得士大夫身份在皇上面前很尴尬。】

【可是时代有局限性,我们无法预料未来,白居易觉得不合理,却想不透其中的规则,不知道什么是相对来说更加合理的制度。】

【直到未来有一位伟人站在城楼上,回答了白居易的问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