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隐公五年(1)(2 / 2)

传到后世的也依然是他们至少表面上和好了。

话虽如此,该放弃颜面的时候还是要放弃的,比如和周王室的斗争中。

息姑礼貌性地弯了弯唇角:“让郑公见笑了。”

《春秋》毕竟是鲁国的史书,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也会被记载下来,如今被人放大了看。而其他国家就不至如此,这也是教身为鲁侯的息姑感到无奈之处。

【鲁隐公这个人怎么说呢,他真的很不会做面子工作。鲁国有一个盟国叫做邾国,也写作邹国,也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这个国家大概是属于东夷,反正是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名义上可能类似于鲁国的附属国。】

【不过这个国家应该国力尚可,这一点从鲁隐公刚摄政的第一年就和邾国的国君订立了盟约可以看出。然后在隐公五年,这个国家受到了宋国的侵犯,按理说当然应该跟宗国鲁国求救,但是邾子却直接去找了郑国求助。】

【史书没有写理由,我觉得理由可能有三。一,鲁惠公的两任夫人再加上隐公的母亲都是子姓,并且已知桓公母仲子为宋武公之女。子姓为商朝后裔,而联姻基本都存在于诸侯之间,所以大概率这三位都是出自宋国公室。】

【虽然姻亲的约束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强,但是一般来说诸侯们不会没事找事破坏两姓之好,自然关系也不会太差。所以邾国想着要以防万一很正常,毕竟万一鲁国说给你调停一下,结果拉偏架咋办。】

【二,郑庄公为周王卿士,又敢和王室呛声,说明他基本算得上是这时代最强的国家之一,选个大腿不好吗,尤其夺田这件事明显是宋国先有错。】

【三可能是邾国不只是想解决问题,还有报复之心,他把明晃晃的把柄送给郑国,郑国如果打赢了,大国吃肉,小国也可以喝汤不是。但这个把柄送给鲁国,以鲁隐公的优柔再加上血缘关系,可能也不会很好利用。】

“君入宋国后,宋国曾遣使向寡人求援。”息姑叹息,“不过……”

“有所耳闻。”念及此事,寤生饶有兴趣地笑了笑,“听闻鲁公本欲出兵,最终却因为使者大发雷霆。”

息姑表情平静,却透出些傲慢:“求援,便该有求援的样子。”

【郑国和邾国一拍即合,毕竟东门之役不过就发生在上一年,就是州吁借口公子冯在郑国,让宋殇公带领联军伐郑的那场战役。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既然一年就有人送上把柄,那肯定要抓紧时间。】

【一座城市理论上分为外城和内城,郑国甚至还借用了王师,攻进了外城。宋国于是火速派使者跑去鲁国求援,鲁隐公本来听说军队都进城了情况紧急,是打算出兵的。奈何这使者一句话就把人惹毛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郑国的奸细。】

【为什么会有人在求援的时候还不具实以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