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龙的山势巍峨雄壮,出昆仑山向东,南山、中岳绵延纵横,众山环拥相抱,形成一系列进龙、福龙佳地。山侧之西水入龙门府西河,山侧之东水入幽州东流至海。北邙山就是南山余脉,故而风水极佳,引得历代帝王将相在此修筑陵寝。
如果将北龙看作一条走江入海的巨龙,那么龙尾在昆仑,龙首在东海之滨的渤海府,五行山是逆鳞,帝京城刚好是点睛位置。
如果说帝京城是为北龙的龙眼,那么皇城就是瞳孔。将帝京城外两道合围圈的山水灵气尽数汇聚于此。以此构建大阵,若能完全开启,便是仙人也无法抵御大阵的磅礴威力,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过这阵法也有缺陷,只能阻挡与天道生出感应之人,也就是天人才会受到大阵的限制,其他人则不受限制。
再有就是龙脉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若是王朝鼎盛之时,龙气雄壮,便是天仙下凡,也不得造次,可到了王朝末年,龙气衰微,便处处漏风,对于长生之人的束缚也没有那么大,最起码不能让一位长生之人束手待擒。
到了如今,北龙也颓势尽显,朝廷曾邀请会集道门三道百余位真人、大真人共同堪舆,得出一个结论,北龙是世上最后一龙,北龙之后,再无龙脉一说。自祖龙而始的皇帝之位,只怕是由此而终。
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也,不过大玄皇室若能应对得当,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天下百姓之优礼,跳出历代皇室天家身死族灭之怪圈,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到了那时候,皇室这棵大树尚且自身难保,那么起源于历代皇室、依附于历代皇室的宦官们自然也一同步入消亡。
正是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此乃天道正理。
不过在此之前,宦官们仍旧可以苟延残喘,只要不离开帝京,就能长生不死。传说在宫城深处还有几尊已经活了两百多年的老妖怪,乃是前朝旧人,虽然已经行将朽木,如同活死人,但一身修为深不可测,只要在宫城内部,哪怕是对上了仙人,也有一战之力。
这也是大玄皇室违背祖宗决定重新启用宦官的原因之一。
长生仙人,地位尊崇,都是三教首脑,哪里肯为奴为仆?可这些老宦官不同,他们以龙气为食,才能勉强不死,苟且偷生,而龙气却握在皇帝手中,那么这些老宦官无论境界修为如何深不可测,都要听从皇帝号令,护卫皇帝安全,对于皇帝之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北龙陷入颓势之后,帝京大阵也随之一日不如一日,已然如同王朝末年,龙气衰微,处处漏风,最起码不能让一位长生仙人束手待擒。
虽然道门劝慰过皇室,这只是龙脉龙气自身颓势,与王朝国运并无相干,国运自此由显转隐,日后再无术士望气便可判断国运走势的说法,但皇室仍旧忧心忡忡,在大阵逐渐失效的情况下,这些宦官就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再有一点,宦官这个群体也不肯坐以待毙。
就好似酷吏,皇帝用酷吏打击敌人,然后再将酷吏一扔,所有黑锅都是酷吏的。可酷吏也不是傻的,不想被皇帝抛弃,于是会想尽办法使得皇帝焦虑,让皇帝认为自己处于危机之中,鼓动皇帝兴起大案,于是他们又有了用武之地,比如戾太子之事。
宦官们的心态也是一样的,眼看着朝廷削减、废除宦官大局已定,许多年老宦官们心急如焚。于是宦官们玩了一出钓鱼的把戏。
当时天下大局初定,人心不稳,暗流涌动。部分儒门势力对于新朝仍旧怀有抵抗的态度,尤其是大玄朝廷的丈量天下田地、清退隐田、摊丁入亩等新政,严重损害了这些靠着土地吃饭的传统士绅的利益。
宦官们察觉到士绅的态度,派人潜入其中,伪装成激进的儒门弟子暗中串联,阴蓄死士,在太宗年间发动叛乱,攻打皇城,甚至朝中大臣也有响应。
这让太宗皇帝始料不及,而在这个时候,道门正与佛门激战,甚至已经归顺大玄的儒门势力也被牵扯在西域战场上,情况颇为危急。
就在此时,宦官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不顾自身安危,护卫天子,死伤无数,最终成功镇压了这场叛乱。
此举自然赢得了太宗皇帝的认可,虽然没有公然重设二十四衙门,让宦官干政,但也不再削减打压宦官,使得宣徽院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此中内幕,则是到了本朝高宗年间才逐渐被人知晓,此时太宗皇帝已经不在人世,也无所谓欺君,关键是皇室离不开宦官,于是便不了了之。